每年的清明节期间,刘老庄烈士陵园都会迎来几位尊贵而又熟悉的客人——胡炳云将军的子女,他们是为尽孝祭奠,更是为了继承父亲的遗志。胡炳云将军生前留下遗愿,自己百年后不去八宝山,而要与长眠刘老庄的八十二位战友永远在一起,如今将军已如愿二十二载。
4月10日,胡将军的两位女儿胡芸、胡晓榕如约而至,来看看自己的父亲,虽然天地相隔,却能感受到亲人间的暖暖情怀,献上一束鲜花,倒上一杯醇酒,寄表无限哀思。胡晓榕介绍,大哥胡佐荣因为有事今天不能同行,说好过段时间再来的。胡炳云的其他几个子女,也相约陆续来园祭扫。这份约定,从未改变。
胡炳云,四川南充人,1928年参军革命,1932年参加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胡炳云随红军长征期间被调入“叶挺独立团”,这个团成立于大革命时期的广州,参加了南昌起义,后来随朱德和陈毅上了井冈山,粟裕等我军许多高级将领都参加过这支部队,朱德曾笑称“这支部队是红军的老祖宗”,陈毅也说“这是我党成立最早的部队之一”,长征期间,这支部队参加了飞夺泸定桥、血战腊子口、攻打直罗镇等一系列战斗,斩关夺隘,抢险飞渡,为长征的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
卢沟桥事变后,红军整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叶挺独立团”精编为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一营,胡炳云历任685团一营副营长、营长,作为八路军的主力部队,参加过平型关战役。1939年,这个团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苏豫鲁支队,其第一营扩编为第一大队,恢复到团的建制,代号“洛阳大队”,大队长是胡炳云,故又称“胡大队”、“胡田大队”或“胡炳云部”,素有“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胡老大”的美誉。
1941年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重建新四军军部。八路军五纵编为新四军三师,黄克诚任师长;由苏豫鲁支队改称的五纵一支队此时为三师七旅,旅长彭明治;而胡炳云率领的一大队也称“洛阳大队”改编为三师七旅十九团,团长为胡炳云,参谋长为刘治国,在淮海、盐阜与日寇作战。十九团作为新四军军部的机动部队,直接受辖于军长陈毅。十九团驰骋在苏北大地,程道口、陈家港等重大战役,均有十九团参加,冲锋陷阵,所向披靡,令敌人闻风丧胆。
解放战争时期,胡炳云任苏中军区第2旅旅长、军区参谋长,华中野战军第7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华东野战军第11纵队司令员,第三野战军29军军长,参加了苏中、淮海、渡江、上海、福州、漳厦等战役。
建国后,胡炳云任福建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参谋长。1955年回国后,历任济南军区参谋长、兰州军区副司令员、总参谋部第三部部长、成都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
胡炳云将军十分关心刘老庄烈士陵园的发展,曾多次到陵园瞻仰凭吊战友,为陵园的建设献计献策提供帮助,用将军的话说:无论自己身在何方,他都心系着这片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心系着长眠于此的战友。
1996年2月,胡炳云逝世于北京,应将军的要求,其骨灰安葬在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他的革命精神,他的崇高品德,他的大将之风,他的战友之情,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
一审:南宇墨 二审:陈晓波
三审:石明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