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爱民
战火洗礼 建立政权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全面抗战兴起。9月,日寇侵占上海, 11月,国民党首都南京告急,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也急促地从镇江撤向苏北重镇淮阴。
这期间,由于国共统一战线的形成,吴觉、宋振鼎、谢冰岩等许多老共产党人相继从各地的国民党监狱避难回到淮阴。他们组织“苏北抗日同盟会”,动员苏北各县百万民众进行抗日。
1938年12月底,中共山东分局苏皖特委派原徐州东南区党委书记张芳久到淮涟一带,指导抗日活动,与吴觉、谢冰岩、李干成等人联系,开辟新区、建立党组织。1939年2月,中共淮属临时工委(今中共淮安市委的起始)建立,张芳九任书记;3月下旬,中共淮阴临时县委成立。
1939年3月1日,日军突然占领淮阴、涟水等县城,张芳久、吴觉等人立即拉起队伍,进行武装抗日斗争,成立“淮阴抗日义勇队”,6月21日,淮淮涟三地抗日武装合并,成立八路军山东纵队南进游击支队第八团,11月初,地方抗日武装薛华甫部加入八路军,苏皖纵队陇海南进游击支队第三梯队(淮河大队)成立,开始了艰苦的敌后抗日斗争。
1938年底,党中央布置华中军事战略,随之,刘少奇到苏皖地区,开始筹划经营华中的方案。1939年5月,为了开辟华中抗日战场,党中央作出了由黄克诚率1.5万兵力南下,支援新四军的决策。1940年7月,八路军五纵的胡田大队由皖东北转头向东北方向的淮涟地区进发。吴觉部派出得力向导,带领八路军胡田大队及跟进的彭明治旅顺利进入淮海。在主力到达的东风中,淮涟泗沭等相继建立了人民自己的抗日民主政权。
1940年8月,胡田大队与淮河大队将淮阴北乡的顽军和土匪武装基本消灭,摧毁了反动的区乡政权,控制了北乡的广大地区,淮阴的斗争形势空前大好。9月下旬,在一支队一团的支持下,中共淮阴县委在大兴庄西北的花庄召开群众大会,胡炳云、石瑛、吴觉、陈书同、万众一、陈亚昌、周文科、夏仲芳、张一平等,胡田大队官兵及各界人士、人民群众3000多人参加了大会。大会宣告淮阴县抗日民主政府正式成立。选举夏仲芳为县长,下设民政、财政、文教、军事等科室,作为县政府的工作部门,下辖三区、四区、五区。
淮阴县当时的范围是南到蒋坝、老子山,北到宋集、徐溜,西至南吴集、汤集,东至新渡、王兴。分五个区,一区大概是今天的洪泽县范围,武墩、和平、二区是现在的南吴集、陈集。三区新渡、小营、棉花、丁集。四区大概是今天的渔沟、三树、凌桥、杨庄。五区大概是今天的老张集、刘老庄、徐溜、五里、西宋集一带。
1940年8月,新四军第五支队、第四支队的第七团和八路军第五纵队687团相继开辟蒋坝、赵集、双沟、太平集、岔河、万集、仁和集,歼敌人大量有生力量。9月上旬于运河西的岔河会师,迅速成立淮宝县委,周爱民任书记,紧接着中旬成立相当于县政府的“淮宝联防办事处”,李斌任主任,辖淮安、淮阴、宝应、泗阳的部分地区。由于淮泗地区地理位置重要,是新四军二、三、四师的联系纽带,因此,下旬,以洪泽湖大堤为界,淮宝联防办事处区域一分为二,堤东仍为淮宝县,堤西的淮阴县二区(今赵集、高堰、南吴集、韩桥、马头、南陈集、顺河)泗阳县二区的部分区域成立了淮泗联防办事处和工委,谢楠任办事处主任兼工委书记。到了1941年8月,淮北区党委决定撤销淮泗办事处,成立淮泗县抗日民主政府和中共淮泗县委,张辑五任县长,胡天禧任书记。
淮阴县区域的抗日民主政府特别是淮阴县抗日民主政府的成立,是淮阴县抗日斗争的重要里程碑。自此,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路东西抓紧建设,巩固和发展根据地,使之成为经得起任何艰难困苦考验的坚强堡垒。
打击匪患 稳定治安
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江苏省政府移往淮阴城,淮阴沦陷后,日寇亦重兵住防,淮阴成了日伪控制的中心区,又是国民党多年经营的反共“模范县”,反动势力根深蒂固,盘根错节,活动猖獗;土匪为患,为非作歹,反动道门蛊惑造谣,趁机作乱。八路军山东纵队南进游击支队第八团成立之初,中共淮属临时工委书记、八路军山东纵队南进游击支队第八团参谋长张芳九在去苏皖区党委汇报工作,途中夜宿渔沟一农户时,被三个顽丁残害。张芳九是抗战初牺牲在淮阴大地的中高级干部,至今没找到家乡。八路军五纵挺进淮海前夕,东南区委书记张德雨被日伪特务杀害。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之初,国民党顽固派勾结土匪韩雄等,横行乡里,危害百姓;“皖南事变”后,更是变本加厉,培植特工,策动反动地主、土匪、帮会,甚至勾结日伪,对抗日民主政权极尽破坏、造谣、欺骗之能事,社会秩序极不安定,给对敌斗争和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直接的影响。
1941年2月下旬,三区区队长费成银叛变,勾结日伪匪,袭击我三区政府,区长高海明等人牺牲。高海明是山西人,为华北支援华中的干部,是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后第一位牺牲的外乡籍烈士。5月,国民党两个团进驻大兴、王兴、常兴和张官荡地区,日、伪、顽夹击的局面更加严重,刚建立的各级民主政权受到严重威胁,大部分地区被伪化。中旬,伪军保安大队长戴国聘勾结国民党顽固派区长金云汉,带领二三百人,包袭五区区政府所在地黄荡,正在养病的副区长郭环中、区工作队指导员金文俊被俘,区长葛群得讯带队营救,慌乱中敌人将郭环中枪杀,仅救出金文俊。谁知子弹击中了郭环中正在发作的淋巴,他竟然奇迹般生还,并灭杀了淋巴结核体,成了一段传奇。10月中旬,国民党淮阴县县长杨昉、伪保安大队长戴国聘合流袭击我五区漆圩乡公所,致郑治元、姚华、漆立亭、吴树森、李九如等五人牺牲,其中姚华是随苏皖区党委移驻淮海而来到淮阴工作的干部,牺牲时年仅19岁。建国后李广涛在其家乡泗县寻找姚华的父母,但未果。副区长郑治元是党外人士,敌人诱惑他投降,说就可以放他回家。但郑治元坚决地说:“我虽不是共产党员,我相信共产党,我要和共产党员牺牲在一起。”郑治元在受酷刑后被杀害,他的血和其他共产党员的血流在了一起。
因此,淮阴县抗日民主政权成立初建阶段,粉碎敌人的伪化,打击土顽反动派的破坏和挑衅,稳定社会秩序,成为各级抗日民主政府的当务之急。
在开展打击土顽活动中,新四军三师主力和地方武装始终战斗在剿匪第一线。1941年3月下旬,由淮河大队上升的新四军独立旅十五团在县保安大队和五区联防队的配合下,奔袭新渡口和小张集之敌,给顽匪夏士迎、徐宗善以沉重打击。7月,三师十旅二十八团一个营,采取突然行动,激战一小时,全歼盘踞在朱大南庄、小孙庄一带的匪顽二百余人,活捉并镇压为首的反动地主“孙小老虎”,并缴获枪支、弹药、马匹等。10月18日,为了配合陈道口战役,十旅二十八团拔除大兴庄据点。11月上旬,葛群率五区区队夜伐潜居蒋小圩的顽匪“二阎王”,生俘26人及枪弹,群众拍手称快。12月中下旬,独立旅十五团一营一部,由钱潜指挥,长途奔袭蒋集地区,围歼土匪恶霸“蒋三瘪嘴”团伙。在淮泗地区,恶霸地主在顺河区策动小刀会暴乱,煽动群众,冲击区乡政府,拒派公粮,1940年12月,县大队前去平息,反被围困,第二天,新四军二师十团前往平暴,夺回顺河集。
在打击土顽的同时,中共淮阴县委、淮阴县抗日民主政府积极配合部队行动,发动群众,运用各种形式,开展斗争,稳定社会秩序。
老张集一带的“刘童大会”影响极大,刘童及洪治国等人通过联庄大会形式打击土顽的嚣张气焰,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11月初,发动平安、老张集、大兴庄等七个乡的群众600多人,用三天时间拆除大兴庄圩,捣毁土顽巢穴。
在清剿土匪恶霸的斗争中,中共淮阴县委、淮阴县抗日民主政府把军事斗争和教育分化结合起来,认真贯彻淮海行署颁布的《土匪自新办法》之规定,自新悔过,既往不咎;任意孤行,严惩不贷。经广泛宣传,各地土匪在政策的震慑和感召下,纷纷自新。随着战果的扩大,随着陈道口战斗的胜利,随着主力地方化,淮阴县的社会秩序日趋稳定,区、乡政权逐步恢复。为应付环境恶化而撤销淮阴涟水两县县委、县政府,成立淮涟办事处,经过短暂时间,于1941年12月被撤销,恢复淮阴涟水建制,因县委书记石光辉病故,李霁明调任淮阴县委书记。李霁明(广涛),合肥人,随刘少奇从延安赴华中工作,到1948年8月奉命南下,是在淮阴工作时间最长的外乡籍干部。
一审:南宇墨 二审:陈晓波
三审:石明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