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爱民
开展群众工作
淮阴抗日根据地是在和日伪斗争中建立起来的。日伪顽的控制和进攻,残酷的战争,使淮阴军民遭到了严重的困难,为了战胜困难,中共淮阴县委带领全体军民,全面执行中共中央提出的十大政策,积极进行根据地各项建设,巩固了抗日根据地。
群众工作是敌后根据地建设初期的中心工作,广泛深入的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是抗日根据地得以巩固的根本保证。
淮阴农村千百年来一直是以封建剥削方式为主体的经济关系,土地多是集中在地主手中,农民只能靠雇工和租种地主的土地维持生活,沉重的剥削,使农民倾家荡产,终年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暴动均遭到国民党的镇压而失败,农民受到了更加残酷的镇压和掠夺。因而农村存在着非常深刻的阶级仇恨和阶级对立。在日军占领淮阴后,一部分地主、土顽充当汉奸,日军利用这些爪牙,加倍压榨农民和中小地主,激起了广大农民和中小地主抗日反奸的爱国情绪,这就给开展群众运动和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有利条件,所以,当八路军、新四军进军淮海时,群众运动以各种方式迅速发展起来。但是,由于国民党在淮阴有长期统治的基础,有大量的军队,且反动的地主、汉奸、敌探、特工等社会支柱根深蒂固,他们极力破坏群众运动,残酷压迫进步势力,给群众工作的开展造成一定的困难。
1940年底,中共淮阴县委遵照苏皖区党委“群众工作是今后地方的基本工作,是一切工作中心的关键”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对群众工作的领导。1940年底,成立了县、区农会,并召开县区农会负责于部扩大会议,研究讨论在根据地各乡村开办冬学及组织自卫武装,加强冬季防奸、防特工作。由于政权初创,社会秩序混乱,群众工作开展的不够深入。1941年底,淮海区的局面好转,淮阴县委在五区采取集中力量突破一点的办法,结合夏收减租,大力发展农会会员,掀起群众运动的热潮。1942年1月,淮阴县召开农会代表大会,成立县农民抗日救国会,进一步开展群众工作:一是在农救会中发展党员,形成核心,使农救会得到巩固;二是从识字教育中巩固农救会,组织会员参加识字班学习,在识字班中起模范作用;三是从组织自卫队的工作中巩固农救会,号召所有会员积极参加自卫队,并在坚持地区、坚守岗位、巩固组织中起带头作用。
淮阴的群众运动在斗争中生长起来,在抗日的、民主的和民生的要求下发展起来。群众组织因而显示了强大的活力,对推进淮阴的全盘工作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农救会组织动员群众配合部队作战和直接参战,每次战斗都有农救会动员群众参加筹集粮草,运送物资,抢救伤员,传递情报,慰劳军队。同时,开展优待抗属工作,帮助抗属耕种和收割,解决困难,从而稳定了军心,巩固了军队;发动农民筹集资金,成立合作社和小本借贷所,开展减租减息、赎田以及增加工资等工作,改善了群众生活,农会的代表参政议事,积极投入基层政权的改造和参加政治文化学习,提高了政治觉悟,不仅对政府工作起推动作用,而且更加激发广大群众抗日救国的斗争热情。
1943年春,日伪大“扫荡”被粉碎,为了适应新形势,淮阴县委重点围绕以下三方面开展群众工作:一是恢复群众情绪;二是重整群众组织,在恢复农救会的同时,积极恢复青救会、妇救会等群众组织;三是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在农民抗日救国热潮的影响下,妇女、青年、工人、儿童团工作也迅速开展起来。各种群众组织的建立和发展起来后,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成为党团结群众、教育群众的重要力量,对推动各方面的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加强民兵建设
在抗日战争中,为了粉碎日伪的疯狂扫荡,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淮阴县人民积极动员,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参军热潮。抗战初,“淮河大队”的淮阴子弟全部上升到八路军教导五旅,(今38军前身)之后,淮阴人民陆续输送了大量的子弟参军。1943年底,淮阴县委、县政府响应淮海区的参军运动,召开400余人的大会,号召全体党政干部做动员群众参军的模范,号召各级党组织与各阶层人士携手合作,努力完成参军任务,号召一切有志青年英勇参军;号召中小学师生和文艺团体,配合宣传鼓动,营造参军声势。会后,各级政府和群众团体积极行动,掀起热潮,超额完成了任务。最后,县委表彰了十名参军英雄,他们都是共产党员。
1944年11月,淮海党委和淮海行署提出动员2700名青年加入主力部队的任务。淮阴县召开了1200名村以上干部参加的动员大会。号召各级、各界行动起来,深化对敌情的认识,反对太平思想,号召党员干部带头报名,当场就有48人报名响应。在县委、县政府的动员下,全县各地参军运动热火朝天,全县10天时间、新渡乡仅3天就完成了任务。1945年9月下旬,为了扩大武装,加强反攻力量,淮阴县又在王营东街召开动员大会,掀起大规模参军热潮,党员干部带头报名,有1600名青年被批准参军,组成淮阴县反攻团,11月,反攻团补充给淮海独立旅,成为一支朝气蓬勃的生力军。
同时,淮泗地区在党委和政府的发动下,也掀起群众性的参军热潮,在1943年冬季参军工作中,淮泗县经半个月的动员,顺利完成400名的参军任务,县总队也增加了350名。1944年9月,淮泗县贯彻淮北区党委扩军一万名的决定,广泛动员,超额完成1500名的任务,组建了县独立团。
抗战时期,淮阴三次大规模的参军和临时为主力部队补充兵员,使坚持淮阴地区斗争的主力武装日益发展壮大。到1945年9月,淮阴县上升主力部队和地方兵团的约有3000多人,充分表明淮阴县人民对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无限信任和积极拥护,人民是革命武装力量得以发展壮大的取之不尽的源泉,是人民革命战争的坚强后盾。
抗日根据地建立之前,淮阴就面临着与敌伪、土匪和国民党顽固派军队之间艰苦、复杂、激烈的斗争。较淮海其他根据地尤甚。因此,加紧组织和训练民兵武装,坚持开展原地游击战争,就成为淮阴的党和政府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1939年初,淮阴县党组织重建后,就组织“淮阴抗日义勇队”,领导人民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奠定了民兵武装的基础。淮阴民主政权建立前后,民兵武装有了很大发展,民众游击战争开展的十分活跃。1942年8月,淮海区召开武装代表大会。会后,淮阴县在组建了人民自卫总队的基础上又成立了县武装委员会,并设武装部,潘子明为主任,李霁明兼任政委,各区的民兵组织负责人为委员。随之在秋后,区一级也成立了民兵领导机构,着重组织民兵自卫队,推荐优秀同志担任领导,实施对民兵武装工作的具体领导。
1942年冬天的反扫荡斗争中,县区武装、民兵联防队、自卫队配合主力部队,四处出击,让日伪军失魂落魄。敌伪据点虽然星罗棋布,然而人民游击战争如同汪洋大海,小股敌人出入据点,联防队村自为战,人自为战,空室清野,伏击敌人,使敌无立足之地。有些武工队、联防队还不时深入敌占区,破坏公路,炸翻汽车、袭扰据点、抓获俘虏、惩治恶霸,给敌人以很大的威胁。
在淮阴广大民兵开展的抗日游击战争中,涌现出许多的英雄民兵模范,从初期的“刘童大会”斗争形式,到“周家三只虎”、“苏家两条龙”、“刘家独角牛”、“叶小痴”、“施大胆”等令敌伪胆寒的名号,再到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初期民兵英雄在战争中学会战争,走上县、区、乡各级武装的领导岗位,形成“黄驭游击队”、“洪治国大队”、“王凌洋游击队”、“董效佐游击队”和戴家英、吴志举、吉同袍等领导的区民兵武装,有胆有识,一次一次配合主力部队或独立战斗,消灭敌人,屡建奇功。
一审:南宇墨 二审:陈晓波
三审:石明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