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本站! 今天是:

难忘的烽火岁月(三)

发布时间:2020-08-19来源:本站原创浏览数:

■ 朱爱民

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抗战前,淮阴的教育比较发达,自淮阴沦陷后,文化教育事业被敌人摧残殆尽。随着淮阴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巩固,教育事业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淮阴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时,遵照淮海行署的部署,建立文教机构,着手恢复和整顿被敌破坏的学校。号召爱国知识青年和开明绅士协助办学,到1942年4月,全县已恢复开办的初级小学65所,完小8所。1943年,在夏季反击战胜利的形势下,淮阴县召开了全县教育座谈会。会议贯彻教育为抗战服务的方针,废止了封建残余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整顿遭日伪“扫荡”“清乡”而破坏的国民教育,为全县教育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1943年底,淮阴县委和抗日民主政府创办了淮阴县师范班,学员53人,有教师、知识青年、干部子弟。校址选在环境较稳定,群众基础好的淮涟交界处大雄庵。1944年初,扩大为大雄庵中学,2月正式开学,淮海区参议员蒋伯韩任校长。7月师范班结束,学员大部走上工作岗位,只留有部分党员作为骨干。秋天,学校扩大为8个班,分为师范科、普通科、行政科。有学员400多人,教职员工约40余人。命名为“淮海区第二中学”。1945年9月,在渔沟设立分校,学员200余人。1946年夏,学校共有学员700多人。9月,国民党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学校随华野七纵北撤山东,大批学员参军,其余人于1947年秋返回淮阴。淮海二中在艰苦残酷的战争环境下创建,依靠党和群众,坚持敌后办学,勤俭办学,坚持教育为抗战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学生既受到政治理论和文化知识的教育,又得到了阶级斗争、群众工作实践的锻炼,先后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抗日干部,壮大了革命力量,为抗战作出了贡献。   

在努力办好各级学校的同时,更重视社会教育。从1941年冬开始,开展冬学运动,举办民校、夜校、识字班等,以村为单位,以更房、民房为课堂,以抗日自卫队员及农、工、青、妇各抗日救国会会员为主要对象,以统一编印的《冬学课本》为基本教材,学习抗战常识、反“扫荡”须知和民主简义等内容,每天上课两小时,每个学员须日识3字和懂一个道理。全县冬学运动组织严密,措施扎实,干部带头参加学习,基本达到每人识字500个的要求。

自建立民主政权后,淮泗地区先后恢复和新建10所完小,几十所初小;1942年夏创办了淮泗中学,培养干部,县长张辑五兼校长。

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淮阴根据地的教育事业得到蓬勃的发展,为建设和巩固根据地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其主要原因:一是贯彻教育方针,加强领导,围绕抗战这一中心任务办学。每年召开一次由中小学教师参加的暑期研究会,提高教师素质。学校开设政治课和军事训练课,用抗战的方针政策和革命理论武装学生,坚定抗日斗争的决心和信心;形势紧张时,儿童团半天上课半天站岗放哨,晚上补课。中学生定期参加工作队,坚持一面学习,一面参加斗争,同时搞好生产。1944年8月,淮阴县抗日民主政府用一个月时间,集中全县420名中小学教师,就全县国民教育问题进行了深人的研究。这次会议对淮阴县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极大影响,纠正了过去教育工作中旧思想、旧传统、旧观念,确立了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观点,把淮阴的教育事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二是群策群力办好学校。县政府号召全县各阶层人士和有文化知识的人员积极资助政府开办学校,同时鼓励个人办学。刘皮乡纪立廷等人主动捐资办起纪庄小学,各乡群众都自愿募集麦草、木材等建筑教室,有文化的青年主动承担起教学的重任,群众办学运动搞得热火朝天。三是艰苦奋斗,勤俭办学。抗日民主政府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尽力解决教育所需的各种经费。为了改善办学条件,政府号召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淮海二中师生,自己动手建筑校舍,开荒种地,纺纱,办肥皂厂。张集区各学校组织师生纺纱,开展拾荒,拾粪,挖野菜活动,解决学生的衣着和书本费用。观音庵、张集、许油坊等小学在日伪“扫荡”的形势下,仍坚持在树林里开办“绿色课堂”,师生轮流放哨,有了敌情,立即转移,冬学经费均由民间自筹,教师在服务期间酌发津贴。四是尊重和关心教师,解决他们的生活待遇,请开明士绅当校长,委以重任。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规定教师口粮供应实行包干供给制,高于行政干部待遇。每年举办半个月的教师培训班,集中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交流情况和经验。定期表彰教育战线上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大大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

文化事业的繁荣

根据地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文艺宣传呈现空前活跃的局面。1942年,淮海区党委召开了首次文艺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学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座谈会,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要求,号召文艺工作者团结起来,利用一切有益的文艺形式,向日本侵略者行斗争。8月,淮阴县文工团成立。随之,淮泗县文工团也组建起来,每个区都有歌咏队、文娱队,在参军、征粮、减租减息等工作中,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5年春,淮海地委和行署制定了《淮海区文艺工作队伍组织与工作暂行条例》,规定县文工团的宗旨是协助全县社会教育和指导农村文化娱乐工作。《条例》公布后,淮阴县文工团参加了全区文艺工作者在泗阳县裴圩、里仁、前庄圩、后庄圩地区进行的整训。经过训练,县文艺队伍更加精干,思想修养和艺术水平进一步提高,为抗战的新胜利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随着各种文艺组织的成立和专业队伍的壮大,根据地的文艺活动呈现了繁荣的景象,全县有淮海戏、淮剧等小戏队伍20多个,许多民间艺人焕发了青春,积极创作。文工队伍和农村业余剧团把本地区流传的各种艺术形式加以利用和改造,如快板书、拉洋片、柳琴、三刮子、跑驴、秧歌舞、旱船、小放牛、踩高跷等,赋予新的内容。在传统节日、会议或庆祝胜利、拥军优属等活动中,巡回演出,《十里好风光》、《风雨之夜》、《照减不误》、《谁养活了谁》、《十劝调》、《小五更》、《四季歌》等剧目影响很大,男女老少都踊跃学唱,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政治热情。

淮海二中成立以学生为主的文艺宣传队,根据党的中心工作的需要,用花船、秧歌、活报剧、淮海戏、大鼓、快板、合唱等多样形式,编演李一氓的《九宫山》,以及《小二黑结婚》、《放下你的鞭子》、《打渔杀家》等著名剧目。1944年下半年参军运动时,学校组织两个宣传队,演出近1个月。减租减息、土改复查、反奸惩霸斗争中,宣传队进行宣传演出活动。学校师生大唱革命歌曲是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歌声,李一氓谱写的校歌:“淮海平原上,繁荣的农庄,不怕敌人封锁扫荡,我们安下战时的课堂,在战斗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成长,劳动一民主一纪律,我们是新青年的榜样。淮海平原上,可爱的家乡,新中国已经曙光在望,我们要有革命的理想,在战斗中……”,坚定了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唤起了人们战斗的激情,歌声响彻了淮海平原。

根据地的黑板报和宣传栏也搞得有声有色,在广大农村,在墙壁上用锅底灰涂成黑板,在墙上绘画,写大字标语,或在硬纸板上作画;揭露敌人的丑恶面目。

1945年5月,在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解放区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形势鼓舞下,全县掀起新的宣传热潮。淮阴城解放前夕,淮阴文工团深入前线,积极配合攻城部队向守敌展开政治攻势。淮阴解放后,苏北文工团在城南公园召开的市民大会上,公演5幕活报剧《淮阴之战》,观众深受教育。淮阴县文工团、十旅文工团、新安旅行团等文艺团体,在城内外广泛宣传人民军队的历史功绩,演出歌颂战斗英雄的文艺节目,慰劳广大指战员,庆祝淮阴战斗的辉煌胜利。

一审:南宇墨   二审:陈晓波
三审:石明闯